企業大小事
勞工工時與假日議題引發熱議:立院審查引出勞資爭論

台灣勞工工時長短與假日多寡議題在立法院引發熱烈討論,立法委員們關注勞工權益與企業營運間的平衡點,各方觀點不一。近日審查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法草案》時,藍綠兩黨立委對於增加假日與減少工時的主張呈現明顯歧見,凸顯台灣勞動政策面臨的難題。企業與勞工皆需深入了解勞基法薪資計算相關規範,確保工時變動ㄒ下的薪資核算符合法規,避免爭議並維護自身權益。
工時現況引發關注:台灣勞工真的過勞嗎?
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7日的會議上,國民黨立委張智倫提出,台灣工時居全球第五、亞洲第二的嚴峻現實,強調應該透過增加假日、減少工時來改善勞工生活品質。針對這項主張,勞動部次長李健鴻回應時指出,媒體報導的數據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,雖然工時確實存在改善空間,但政府已採取各種措施應對。
「我們正積極推動企業申請員工工作與家庭平衡補助計畫,」李次長表示,「同時也必須考量到許多勞工實際上希望能多加班以增加收入。」
他進一步解釋,勞動部透過調整最低工資,致力於提升勞工基本薪資水平,以減輕加班需求的經濟壓力。數據顯示,2021年有46%的勞工需要加班,去年這個比例已降至36%,顯示相關政策確實產生一定成效。
國定假日爭議:台灣假日數量是否偏低?
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共同主張恢復被刪減的七天國定假日,並希望以法律明確規範假日數量,以保障勞工權益不受行政措施影響。民眾黨立委麥玉珍在會中提出數據比較,指出台灣目前國定假日僅有11天,含勞動節共12天,遠低於鄰近國家如日本的16天、韓國的15天及泰國的20天。
「在工時較長的情況下,我們更應該調整假日制度,」麥玉珍強調,「教師節等重要紀念日也應列入國定假日,既能尊重專業,也能保障勞工權益。」她還質疑現行的補班機制,認為若國定假日適逢週二或週四需要補班,對勞工與企業都不友善,建議直接放假而不補班。
然而,內政部部長劉世芳對此有不同看法。她表示,過去政府曾三度討論相關議題,但始終無法達成共識。
目前立法院有26個提案,其中增加假日的天數從最少一天到最多九天不等,這些變動對企業營運與社會運作的影響尚未經過完整評估。若取消補班機制直接放假,恐將失去排班彈性,影響各行業正常運作,特別是交通、警消等必要服務業。
勞資平衡的難題:企業負擔與勞工權益如何兼顧?
民進黨立委張宏陸在討論中提出了不同規模企業面臨的不同挑戰。他指出,修法牽涉層面廣泛,應分區塊討論,避免一體適用導致負面影響。
「像台積電這樣的大型企業採輪班制,增加假日的影響相對較小,」張宏陸分析,「但小型企業人力有限,每逢假日可能嚴重影響營運,甚至危及企業生存。」
勞動部次長李健鴻也表示認同,特別強調觀光旅宿業、交通運輸業等服務業的高峰期往往與公眾假日重疊,這些行業無法完全比照其他產業放假。
他同時提醒大家,特休假未休完且未獲補償的情況下,雇主可被處以2萬至100萬元罰鍰,且勞檢已將此列為重點項目,鼓勵勞工善用特休假。
法規層級與實務考量:立法彈性與行政效率的權衡
內政部部長劉世芳強調,現行的《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》第5條之2已能有效解決不同紀念日的放假問題。若將其升級為法律層級,每年都需要經過立法院修法程序,可能增加行政上的困擾。
她認為,內政部雖負責紀念日與節日的規劃工作,但是否放假的實際決定仍應由勞動部依法律解釋做出,且應有整體國家層面的規劃考量。
勞動部則表示,面對這個複雜議題,應通盤檢討各方面因素,確保各行各業都能獲得公平合理的對待。勞工工時長短與假日多寡的平衡,需要在保障勞工權益與維持企業競爭力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,這也將是台灣勞動政策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。
》更多相關文章
《 文章參考:2025-3-17 藍委籲增假減工時 勞動部:很多勞工希望多加班賺錢│ 聯合新聞網 》
文章來源:飛騰雲端
》企業人資系統的最佳選擇 - 飛騰雲端
提供專業、靈活、可擴充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,因應不同市場,滿足企業各種需求,超過700家知名上市上櫃客戶推薦及肯定
最新文章
飛騰雙週報_20250628
【飛騰雙週報】20250628- 育嬰津貼新制延長至7個月 年底前完成立法程序 │ 管理遇上職場霸凌爭議:勞動律師解析界線劃分 │ 告別連續6日工作!人事總處:採「純補假制度不補班」 │ 極端氣候升級! 勞動部發布新版熱危害防護指引 │ 企業永續革命:從市場競爭到生存法則的關鍵期 │ 7/26大罷免投票日:勞工出勤應加給!雇主義務詳解
7/26大罷免投票日:勞工出勤應加給!雇主義務詳解
中央選舉委員會正式宣布,大罷免案第三階段投票將於7月26日舉行。面對這個重要的民主活動參與日,勞動部特別針對投票當日的勞工出勤問題發出詳細說明,強調雇主若要求勞工在投票日工作,必須提供額外的工資補償,同時絕對不得阻礙勞工行使投票權利。…
企業永續革命:從市場競爭到生存法則的關鍵期
當前這股ESG永續風潮,特別是在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政策影響下,正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商業革命;這場變革的深度與廣度,遠超過往任何一次產業轉型,它將全球企業的永續發展從過去的「錦上添花」徹底轉變為「不可或缺」的基本條件。
企業若未能及時調整策略,積極投入永續轉型,將面臨品牌形象受損…